- 杨菀婷;段建雄;武炜;赵涓涓;强彦;赵慧兰;孔晓梅;
【目的】免疫治疗,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作为一种颇具前景的持续抗肿瘤治疗策略,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然而,该疗法高成本、显著的毒副作用以及疗效的个体化差异成为临床实践中的重大挑战。因此,准确预测个体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成功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借助AI技术能够更有效地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结果】本文综述了目前在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实际应用,重点涵盖了基于分子标志物和驱动基因改变的间接预测方法,以及基于临床结果和随访影像数据的直接预测模型。同时,本文还探讨了AI在免疫治疗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疗效预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05期 v.56;No.261 821-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1K] [下载次数:148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 ] - 李青;王涛;强彦;张斌;武炜;
【目的】有限角度重建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中典型的不适定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受限于固定式扫描目标可供扫描角度有限和患者承受辐射能力等问题,通常无法获得完整的投影数据,通过传统分析迭代方法重建的图像会出现严重的结构失真和倾斜伪影。【方法】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双层迭代细化模型(TLIR)来恢复有限角度CT图像中缺失部分的结构细节,从中重建出高质量的CT图像。具体而言,修改去噪扩散概率模型使之适用于条件图像生成以实现图像域恢复问题,模型输出从噪声混叠的有限角CT图像开始,使用在各种噪声水平下训练的残差U-Net迭代细化输出图像。此外,深度模型在推理过程中会损坏采样部分的正弦数据,对此提出了名为DSEM的可学习模块来恢复被深度模型篡改的正弦数据。将两个模块交替执行,形成双层迭代细化模型。训练和推理过程中,双层迭代的结构也使得网络具备更加强大的鲁棒性。【结果】TLIR在90°和120°有限角度采样下都表现出强大的重建性能,在峰值信噪比方面比现有先进方法平均提升了2.000 9 dB和2.5 dB,证明了本模型的有效性。
2025年05期 v.56;No.261 839-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2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 李泯沁;朱小飞;陈旭;
【目的】针对当前序列推荐任务中现有方法在时域上融合侧信息而难以缓解频域上的高频噪音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频域协同增强的侧信息融合序列推荐模型。【方法】该模型通过在频域中对商品序列进行自适应滤波,以捕捉用户深层次的兴趣偏好,并采用自适应阈值减少噪声影响。利用傅里叶变换将商品和侧信息序列转换至频域进行特征融合,其中频谱的稀疏特性能够突出重要特征并抑制无关噪声。此外,模型引入频域预测损失进一步优化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在四个公开数据集上的对比实验中,与最优的基线相比,提出方法的平均Recall@10和Recall@20分别提高了4.35%和4.57%,平均NDCG@10和NDCG@20分别提高了2.45%和3.02%,取得了最优的性能表现。
2025年05期 v.56;No.261 85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1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 侯校;杨丰豪;赵紫娟;朱晓军;强彦;
【目的】以中草药推荐任务作为切入点,针对现有中草药推荐模型忽略中医相关理论知识,导致效果不佳、推荐处方偏离实际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Transformer的中草药推荐模型。【方法】在症状序列信息挖掘模块加入卷积神经网络,拓展模型多分支结构,并以训练好的症状文本向量作为嵌入向量来挖掘相关信息,提升模型深层次特征结合能力,提高推荐质量。提出一种多特征融合注意力机制,降低注意力累加过程中被过高关注的特征维度,使得累加结果可以关注到未被关注区域,降低推荐中草药重复概率。提出一种熵平滑损失,通过减弱严格顺序对结果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改善推荐结果。【结果】模型在一个公共临床中医处方数据集和一个合作医院私有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Herb-Know、TCM Translator等其他中草药推荐模型相比,该模型可有效提高推荐中草药质量,改善该过程中重复问题。消融实验也证明了各个模块的有效性。
2025年05期 v.56;No.261 86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5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申卫杰;王莉;
【目的】知识表示学习(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Learning,KRL)在跨语言实体对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未能建模异构知识图谱之间的复杂语义关系,且现有方法多数依赖局部特征匹配以至于未能充分利用知识图谱结构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判别式多特征融合的实体对齐框架(Entity Alignment algorithm based on Discriminant Multi-feature Fusion,EA-DMF)。【方法】利用知识图谱中的语义信息、结构信息以及属性信息进行多特征融合,充分挖掘出图谱中的潜在语义信息。具体而言,EA-DMF引入Gromov-Wasserstein距离度量图谱之间的相似性,建立了随机关系游走算法,利用知识图谱中的长期依赖关系丰富了实体的语义信息,并通过高置信度锚节点的迭代更新,将高置信度的局部对齐信息逐步扩展至全局,最终应用多视角最优传输理论融合多个信息特征进而得到对齐实体对集合。【结果】经过在五个实体对齐数据集上的广泛实验,在没有任何监督或超参数调整的情况下,EA-DMF超越多个竞争基线,证明该方法能够更有效准确地进行知识图谱中未知实体的对齐。
2025年05期 v.56;No.261 875-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0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 李琪;许晓雅;王莉;
【目的】如何迅速且准确地识别关键谣言节点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一项重要挑战。现有研究通常使用基于网络结构的中心性方法或基于节点特征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关键节点识别,然而这些方法大多基于信息传播的思路,忽视了谣言自身独特的传播方式。中心性方法未能充分反映节点在谣言传播中的实际重要性,即高中心性的节点未必在谣言传播中起关键作用;而机器学习方法则往往忽视谣言传播的结构信息。【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谣言传播结构、信息传播结构以及用户属性信息的RumorGFAN模型,用于识别谣言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谣言节点。此外,本研究考虑了谣言传播中的个人行为差异,即在接收到谣言后,一部分个人选择传播,而另一部分则选择不传播,采用了更符合谣言传播的易感-暴露-感染-康复-易感(SEIRS)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以更准确地评估节点的影响力。【结果】在4个不同规模的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更准确有效地识别在线社交网络中的关键谣言节点。
2025年05期 v.56;No.261 887-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2K]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李飞鹏;陈曦;
【目的】为系统梳理运动生物力学领域特定技术动作研究的演进规律,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技术,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4年间的文献进行时序演化、空间分布及主题聚类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在时序维度上,该领域呈现三阶段特征:2000—2009年为缓慢增长期(年均发文量<10篇),2010—2016年进入波动增长期,2017年后进入稳定发展期;(2)机构分布具有显著集聚性特征,相关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体育专业院校及区域经济较发达地区;(3)在主题演化方面,通过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识别出三大研究集群,即基础理论集群(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建模)、方法学集群(三维运动分析、肌电信号处理)和应用研究集群(技术优化、损伤预防);(4)时区图谱显示,研究范式经历了从单一学科验证逐步转向多学科融合的过程,2021年后则进入技术驱动的创新阶段。【结论】研究发现,当前领域存在跨机构合作网络密度偏低、区域研究能力失衡等突出问题。未来应加强运动生物力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建立多模态动作分析标准体系,为把握领域发展态势、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供量化依据。
2025年05期 v.56;No.261 897-9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0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柴少波;岳山丘;王铭一;吕龙龙;范康凯;
【目的】为实现黄土地区高填方路基沉降趋势的准确预测。【方法】通过建立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和粒子群算法(PSO)优化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预测模型VMD-PSOLSTM,学习高填方路基沉降数据的高层次特征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通过工程实例,对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果表明:VMD-PSO-LSTM模型对高填方路基沉降曲线的预测效果良好,且精度均比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BP)、LSTM模型与只用PSO优化的LSTM模型(PSO-LSTM)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具有更高的鲁棒性和适用性。
2025年05期 v.56;No.261 907-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5K]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李婕;马富丽;白晓红;郭玉珠;
【目的】我国黄土面积分布广泛,路基、路堤压实过程中,击实能量的有效利用,是控制散状土体重塑后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方法】为探知在土体压实过程中能量的传递规律,特对某地区黄土状粉土进行室内标准重型击实试验,并使用“击实过程中土中应力测试系统”对击实冲击力进行测定,对比分析了不同含水量条件下击实冲击力传递规律。【结果】分析表明:散状土体重塑过程是一个动力固结过程,作用时间十分短暂;冲击加载速率受颗粒连续性影响,土颗粒接触越密切,加载速率越大;冲击力随击实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基本呈指数函数形式,当土体趋于密实,冲击力达到峰值;含水量大小对冲击力的传递影响显著。最优含水量及其偏干侧,冲击力可以有效传递。当含水量超过最优含水量,超高孔隙水压力会抵消击实冲击力,造成能量浪费。因此,填方工程中要严格控制压实含水量,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浪费。
2025年05期 v.56;No.261 916-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7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张程雅;孟宪杰;王晓敏;李卫俊;
【目的】为了探究斗拱在复杂边界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方法】分别开展了斗拱节点及四柱梁架的水平往复加载试验,对比了斗拱构件残损、滞回曲线、刚度曲线、耗能等特征,分析了斗拱抗震性能以及节点加载和梁架加载时斗拱力学表现异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节点和梁架加载时斗拱均会发生倾斜,且构件间会出现滑移导致滞回曲线捏拢,两组试验正负加载力均不对称。节点加载斗拱滞回曲线较梁架加载更饱满,弹性阶段节点加载斗拱刚度约为梁架加载单攒斗拱刚度的4倍,节点加载斗拱耗能总量约为梁架加载单攒斗拱耗能量的7倍,节点加载斗拱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约为梁架加载单攒斗拱的2倍。通过节点和梁架加载斗拱力学性能研究,为木构古建筑提供了预防性保护科学依据,同时为类似节点或梁架研究提供对比依据。
2025年05期 v.56;No.261 924-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0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闫亚杰;仲志强;武海全;郭昱;
【目的】针对铝合金节点在不锈钢螺栓或环槽铆钉连接下存在滑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抗剪连接用的装配式铆钉,介绍了其工作原理。【方法】通过抗剪试件的试验研究,得到了装配式铆钉抗剪连接的荷载-位移曲线、传力方式、破坏机理及形态。通过比对,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及分析结果的有效性。【结果】为考虑偏心对装配式铆钉抗剪性能的影响,采用M11装配式铆钉,通过双剪与单剪的受力性能分析,发现双剪试件的承载力设计值较单剪试件高出141.3%、对应的变形量仅增加了4.9%,研究表明采用无偏心或小偏心的抗剪连接时,更能激发装配式铆钉的抗剪性能。与不锈钢螺栓双剪试件对比,装配式铆钉的承载力设计值是不锈钢螺栓的76.9%,但对应的变形量仅为40.1%,说明装配式铆钉用于铝合金节点的抗剪连接时,在承载力及其连接刚度方面相较于目前常用的不锈钢螺栓具有竞争优势。
2025年05期 v.56;No.261 934-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3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王媛媛;李彦荣;
【目的】黄土的微观结构是黄土湿陷、崩解和力学性质的主控因素。现有研究更多根据颗粒的赋存形式划分黄土的结构单元,如单粒、包裹颗粒、团聚体和胶结物等。此种分类方式难于刻画黄土受力受水进而变形破坏过程中的结构演化,不利于研究上述现象的内在机理。【方法】本研究尝试提出一种新的分类方式,将黄土固体物质划分为骨架颗粒(粒径>5μm,主要为新鲜至中等风化的砂粒或粉粒)和基质(粒径<5μm的黏粒、所有尺寸完全风化的颗粒及团聚体)两部分。从物质成分角度而言,骨架颗粒主要为石英、长石和方解石,基质则主要为黏土矿物和碳酸钙。就接触关系而言,骨架颗粒多呈现相对不稳定的点-点接触,且趋于竖向或近竖向排列,而基质则呈现随机分布状态。【结果】试验研究发现湿陷过程中上述两类颗粒单元的形态和赋存形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中风化或强风化的骨架颗粒出现破碎,基质则出现散化或崩解。物质成分上主要表现为黏土矿物吸水膨胀与碳酸钙遇水溶解。结构方面呈现出骨架颗粒由相对不稳定的点-点接触转变为较稳定的边-边、边-点接触关系。粗骨架颗粒趋于沿水平方向重新定向排列,黄土结构趋于均质化。【结论】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本分类方式有利于揭示黄土湿陷和崩解等物理力学行为的内在机理。
2025年05期 v.56;No.261 94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0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侯旭辉;王燕;胡长明;姚斌;马云龙;杨晓;王忠宇;
【目的】为了研究强夯对湿陷性黄土不同深度渗透系数的影响。【方法】通过现场浸水试坑试验、室内变水头渗透试验和微观试验分析,研究了经6 000 kN·m能级强夯处理后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渗透性变化及其机理。【结果】结果表明:在浸水试验过程中,水分在强夯后地基中的扩散主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水分从地面向下扩散并从注水孔底部向四周扩散;第二阶段是当试坑内的土体逐渐饱和时,水分开始向试坑外侧扩散。浸水结束时,水分最大扩散至距离试坑边缘10 m、深度27.5 m的SF5处。强夯后沉降观测试验中浸水实验完成,浸水场地最大沉降仅18.3 mm。室内渗透试验结果显示,强夯后的地基在6 m深度内的土体渗透系数降至10~(-6) cm/s以下,形成了一定厚度的隔水层,强夯有效地增强了黄土地基的抗渗性。通过扫描电镜(SEM)试验及PCAS软件分析,验证了强夯降低土体渗透性的原因在于破坏了湿陷性黄土原有的大孔隙松散结构,降低了土体孔隙率,提升了土体的抗渗性能。
2025年05期 v.56;No.261 953-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5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 李世雄;张登飞;张小辉;陈汉江;王勇华;
【目的】地下水位抬升形成的饱和软黄土,多呈软塑和流塑状态,具有高压缩性和低承载力的工程特性。开挖导致土体堆载、临空面的形成,引起土体周围应力变化,如:轴向加荷、轴向加荷-侧向卸荷、侧向卸荷,易产生突发性破坏,触发基坑坍塌、地基不均匀沉降或竖井涌泥等地质灾害。【方法】为此,模拟开挖过程中饱和软黄土经历的应力路径,开展不同固结应力状态下轴向加荷(增p)、轴向加荷-侧向卸荷(等p)、侧向卸荷(减p)的三轴应力路径剪切试验,研究饱和软黄土的应力应变、临界状态特性的应力路径依存性,进而构建考虑应力路径影响的应力应变模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应力路径对饱和软黄土的应力应变特性有明显的影响,在增p、等p、减p三种应力路径下,应力应变曲线由硬化型向软化型转变,且以临界状态下平均应力p_x接近于结构屈服应力为界;证实了不同应力路径下偏应力与平均应力临界状态关系具有归一性特征;基于应力路径、临界状态与结构屈服应力三者之间的物理关系,构建了考虑应力路径影响的饱和软黄土修正复合幂-指数非线性模型,突破了硬化型与软化型应力应变曲线不能统一的局限,能较好地统一预测不同应力路径下饱和软黄土试验结果。
2025年05期 v.56;No.261 964-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9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张凯丰;张翛;刘芳;霍建兵;苏晋锋;赵强;薛耀;
【目的】探索应用于温拌超薄磨耗层的沥青混合料。【方法】制备了一种废食用油(WCO)与乙烯基双硬脂酰胺(EBS)复合使用的改性沥青,并系统研究了其黏度及流变性能。此外,采用平衡设计法设计了使用此复合改性沥青的沥青混合料,并对其高温抗车辙能力、低温抗裂性能以及水稳性能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黏温曲线分析显示,WCO及EBS能有效降低SBS改性沥青的黏度,进而降低拌合与压实温度。DSR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改性沥青具有不错的高温性能以及抗疲劳性能。BBR试验结果表明,得益于WCO的加入,复合改性沥青均展现出优异的低温性能。最终确定WCO/EBS改性剂的最佳掺量为6%。此外,采用平衡设计法对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设计,使其兼顾抗车辙与抗裂能力。【结论】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油石比与级配对抗车辙与抗裂性能的具体影响,为高性能温拌超薄磨耗层领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025年05期 v.56;No.261 976-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3K]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赵靖;郭昭胜;成旭振;刘嘉琦;王磊;贺武斌;
【目的】完成了4根PHC管桩的拉-剪足尺静载试验,考虑了管孔混凝土填芯、截桩及轴向荷载等因素。【方法】在拉-剪试验基础上,建立了PHC管桩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6种加载级的轴向拉力荷载、是否填芯及是否截桩等因素对桩身抗剪承载力的影响。通过分析桩身混凝土应变、填芯箍筋应力、管桩跨中位移及桩头倾角与荷载的关系,得到桩身抗剪承载力变化规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拉-剪受力状态下,混凝土填芯试件的桩身开裂剪力与极限剪力平均值高出空芯试件36.30%和21.79%,加强效果显著;截桩对桩身开裂剪力削弱幅度最大为11.56%,而对桩身极限剪力影响较小;增大轴向拉力会加重桩身受剪破坏程度,每340 kN轴向拉力平均削减桩身抗剪承载力11.58%。【结论】基于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较好地验证了轴向拉力作用下的桩身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56;No.261 986-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4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石琳;杜慧君;夏文渊;陈鹏程;焦晋峰;路国运;
【目的】以10.9级M20高强度螺栓为研究对象,进行位移幅控制循环加载的低周疲劳试验。【方法】通过对疲劳断口的宏观和微观分析揭示其破坏机理,探讨了Coffin-Manson公式和幂指函数公式在高强度螺栓低周疲劳寿命分析中的适用性;并基于能量耗散、承载力退化和塑性变形进行了损伤性能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该批M20高强度螺栓试件低周疲劳寿命为547~3 222次,且承载力退化率均大于20%;低周疲劳断口的瞬断区面积占比均在40%以上;幂指数函数公式在本批高强度螺栓低周疲劳寿命分析中略优于Coffin-Manson公式;高强度螺栓的循环耗能能力较弱,且与循环加载次数呈负相关;在裂纹扩展初期,承载力退化率与塑性损伤指数迅速增加;在裂纹扩展后期,承载力退化率增长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且塑性损伤指数的增长速率减缓。
2025年05期 v.56;No.261 999-10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4K]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房志远;卢杰;卜军华;王崇华;汪慧;许鵾;吴玉洁;张睿;张龙;胡海军;
【目的】探究关中地区试坑实测湿陷变形特性及与室内一维湿陷系数所得湿陷变形的差异。【方法】依托西安某高架快速路项目,开展了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对黄土地基湿陷变形规律、水分浸润过程、试坑周围裂缝发展进行了监测和分析,探讨了分层沉降仪测试地基沉降的可行性及应用地区修正系数β_0计算自重湿陷量的可靠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浸水期和停水期沉降速率均呈现“初始较小—逐渐增大—减小—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Q_3黄土为主要湿陷地层,该层自重湿陷量为180.4 mm,占总自重湿陷量的89.2%。分层沉降仪和沉降标点测试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应用分层沉降仪测试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场地周围共形成两道环形大裂缝,与试坑外沉降发生区域大体一致,最远的裂缝距离坑边7 m。建议对关中地区使用不同地层的修正系数β_0计算自重湿陷量,Q_3黄土修正系数β_0取0.9,Q_3古土壤和Q_2黄土修正系数β_0取0.1。分析前人在关中地区湿陷下限深度与地层的已有成果,建议将湿陷下限深度与Q_3土层厚度的比值设定为1.2,以此预估湿陷下限深度。【结论】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优化桩基设计方案提供依据,同时可为湿陷性黄土区建筑标准进一步修订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56;No.261 1007-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0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康黎明;张聪;宋林烨;李凯军;徐伟;段成川;张兴惠;
【目的】空气幕隔热技术是一种通过气流屏障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方法,具有高效节能、不影响通行等优点。随着室内人员对舒适度要求的提高和食品储藏需求的增加,采暖与制冷能耗在全球能耗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空气幕隔热技术的节能优势和在不同领域的良好适应性逐渐凸显。【方法】本文对目前该技术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首先介绍空气幕的热量传递机制和性能评价指标,并综述近年来空气幕性能优化的相关研究;进而,总结并对比目前主要的空气幕隔热评估模型,包括流动叠加模型、偏转模量模型、孔口出流模型、数据驱动模型、双流体模型和夹带模型;最后对未来空气幕隔热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作了展望。
2025年05期 v.56;No.261 1016-1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3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刘春龙;徐青苗;张小颖;何斌;葛苗苗;刘奉银;
【目的】黄土状盐渍土的力学特性受溶盐影响显著,而易溶盐对该类场地力学特性的影响的评估难度大。【方法】对巴基斯坦某黄土状盐渍土场地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分析该场地含水率、易溶盐含量和湿陷系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直接剪切试验和湿陷性试验探究易溶盐总量对黄土状盐渍土黏聚力、内摩擦角、湿陷系数、湿陷起始压力以及压缩模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易溶盐导致的溶陷量占黄土状盐渍土湿陷总量的41%,湿陷系数与易溶盐总量、含水率呈正相关,湿陷起始压力与易溶盐总量、含水率呈负相关。在天然状态下黄土状盐渍土的压缩系数受易溶盐总量影响不大,饱和状态下压缩系数随易溶盐量的增加而减小,且随易溶盐总量的增加黏聚力增大,内摩擦角减小。该黄土状盐渍土的湿陷系数与湿陷起始压力呈负相关,含水率对黄土状盐渍土湿陷系数的敏感性大于易溶盐。
2025年05期 v.56;No.261 1030-1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3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蒋姝柠;郭昭胜;刘瑞峰;吴利军;王磊;刘嘉琦;李鸿东;冯鑫杰;
【目的】针对大直径筒仓顶部锥壳施工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的问题。【方法】在现有柔性索网施工平台的基础上,基于SAP2000有限元模型,提出了索网和索网-模架两种建模分析方式,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索变形、索受力情况,得出柔性索网施工平台的受力和沉降规律。【结果】由计算结果得出索网-模架模型较索网模型中最大索力减小11.8%,最大竖向位移减少45.8%,综合分析结果认为索网-模架模型更加贴近工程实况,在结构分析时建议采用索网-模架模型进行整体分析。该建模方式可为大直径筒仓锥壳混凝土施工支撑平台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56;No.261 1038-1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1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李林;周志勇;刘勇;张瑞松;唐辉;宋天琪;穆青翼;
【目的】对不同应力状态下干密度对非饱和黄土水力特性影响进行了研究,为边坡稳定性和地基沉降等工程问题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通过各向同性压缩(ISO)和一维压缩(1D)制备了相同初始干密度的试样,进行了一系列压力板试验和两步流出试验,分别研究了不同应力状态下干密度对非饱和黄土的持水特征曲线和非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应力状态对持水特征曲线有显著影响(即1D试样的持水能力高于ISO试样)。随干密度增大,持水能力差异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在初始干密度为1.45 g/cm~3时差异达到最大值(11.4%),主要原因是一维压缩应力状态下,土体具有更扁平的孔隙结构,其次应力状态影响进气值规律与持水能力差异相同,对脱湿速率影响较小(即小于0.01)。在给定饱和度下,ISO和1D试样的相对渗透系数差异很小(即小于0.01),这表明在本试验的研究范围内,相对渗透系数受应力状态的影响有限。此外,在给定的饱和度下,随着干密度的降低,相对渗透系数增加了约五倍。这可归因于随干密度增加,孔隙之间连通性减弱,从而使得土体中的渗透路径更复杂。
2025年05期 v.56;No.261 1047-1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3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 许力;樊杰;朱凯;
【目的】为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料,挖掘土体物性参数与湿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快速预测黄土湿陷性系数的神经网络模型。【方法】以陕北府谷地区黄土为例,基于该区长期以来积累的岩土勘察数据,以各物性参数的物理意义为基础将其分为5类,而后结合土力学基本理论及黄土湿陷性的定义,通过绘制各物性参数与湿陷系数之间的相关性散点图及拟合曲线,对其相关性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偏相关分析的方法,定量讨论了各物性参数与湿陷系数之间的相关程度;剔除了相关程度较弱的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压缩模量和压缩系数,将相关性较大的取土深度、孔隙比、饱和度引入GRNN神经网络,建立了一套府谷地区黄土湿陷性评价预测模型。【结果】通过验证得出该评价模型参数选取全面、可靠,建模方法科学,结果精度较高,贴近实际,可以较好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
2025年05期 v.56;No.261 1054-1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8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本期数据